【小賴隨筆】一個不孝女的自白

昨天又弄到超過 12 點才回家,回家路上都很擔心老爸是不是又在等我、還沒睡覺。每天想著早點回家陪我媽玩,但工作都以指數增長。

老媽最近問了我一個問題,
「如果我跟小孩都掉進水裡面,你會選擇救誰?」
我確認了一下他指的小孩是我未來的小孩,還是現在的學生們,他說是「學生」。

媽媽的這個問題太可愛了!我跟他説,
「學生的媽媽會去救他們,所以我會救你。」

回頭來想,果然在老媽和老爸的眼裡,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(不孝女)。我也經常跟他們說,我覺得自己不是在做一份工作(如果是工作應該要賺錢🙃),我在用我的方式改變世界!

為了增強和他們之間的連結,我也常「提醒」他們,你們要覺得生了這個女兒是很驕傲的事情!他們也都會很捧場的用很浮誇的形容詞來回應我。總之,我真的很感謝我的爸媽,把我生成、養成現在的模樣。

每次在上家長課、跟家長聊孩子的問題、看親職教養的書籍與文章時,都會一次又一次回想爸爸媽媽和我之間的關係。也曾經有家長在聽完我的成長歷程後,跟我說「你落入你爸媽的圈套了啦!」

所以我跑去問我爸他在我小時候有沒有看親職教養的書、有沒有跟著書上說的做?我媽還幫他回應,說他們都沒看書啊、都隨便養的。但是我一直在想,我之所以現在可以在這裡胡說八道,我爸媽功不可沒(即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🤢)那當中的關鍵到底是什麼?

在二年前辦親子挑戰賽時,看到了許多家庭很積極地完成「與家人相處」的任務。我發現「願意花時間去陪伴孩子」,是第一把鑰匙。陪伴不見得要說很多話、參與很多活動,每天一起吃飯、一起在客廳裡工作與寫作業,只要互相關照著彼此-你知道我在那裡、我也知道回頭就可以看到你,就是很好的陪伴了。


在三年來創業的過程中、十年多的求學生涯中,我感受到父母一直向我傳遞著「不管我做什麼、只是那是我想清楚的,一定沒問題的!」所以後來我找到第二把鑰匙,我認為「信賴是愛最溫柔的展現」。但那不是放任、更不是放棄,而是我們把已知的風險都告訴孩子、然後讓他成為決策的一環。

不過,就算寫了一篇長長的文,還是不能弭補我因為「直覺職掘」犧牲掉、的與家人相處的時間。而喜歡往外跑、很難停下腳步來的我,在國中當然也覺得外面的世界比家裡更有趣,會把朋友放在第一順位,也因為這樣和家裡有過很多著抗爭,到了高中和大學,依然不時會有風波再起(在戲劇系時我曾經把自己的床搬去學校當作道具,也跟家裡大吵了一架。)

吵架完,爸爸很常會寄mail給我,附上一篇文章。有一次吵架完,他跟我說,「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理解一個人、即便是最親近的家人。但可以試著接受、然後放下對對方的執著。」而這段話,也成為後來我們在做家長課程和親子活動的宗旨。

但今年母親節又要為了工作拋家棄爸媽了!也許不能這樣說,因為我也是在落實他們帶給我最寶貴的成長經驗。這次不是影片、不是線上講座,有一場實體的手作活動!想陪伴爸媽與孩子,試著用手來傳遞心中的溫度💛


這個活動應該很難讓孩子去懂大人在意的事,讓大人理解小孩龜毛的點,因為這真的很難。只希望我們都能去看、去聽、去陪伴,然後去擁抱我們之間的不完美。

少年廣場思辨課

課程時長:每次 2 小時,共 12 堂課
課程地點:社會創新實驗中心(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)
參與對象:國中生、高中生,每 6 人成班、10 人滿班

每週學習目標與成果

第一階段|故事力:點亮自我(啟程)

【 第一週 | 三個形容詞的我:自我介紹開外掛 】
目標:把「不知道怎麼說」變成有骨架、有亮點的一分鐘自我介紹。
成果:完成「三形容詞自介故事」錄音/錄影,能自然開場、抓住注意力。
【 第二週 | 我的成長支線任務:價值觀雷達啟動 】
目標:回看生命事件,說清楚「我在乎什麼、為什麼」。
成果:完成一篇「關鍵事件反思故事」,能從因果脈絡講出自己的選擇依據。

【 第三週 | 交換靈魂的一天:同題三視角挑戰 】
目標:從家長/老師/自己的角度重述同一件事,練習同理與換位。
成果:完成「同題三視角短劇」或分鏡腳本,首次體感「理解也能贏」。

第二階段|思辨力:邏輯鋪陳(進階)

【 第四週 | 邏輯偵探社:抓出謬誤怪 】
目標:區分事實/意見/推論,識別常見邏輯謬誤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謬誤抓鬼清單」,能舉例說明 3 種以上常見謬誤。

【 第五週 | 情報局特訓:證據分類不迷航 】
目標:學會用數據、專家意見、個人例子、邏輯推理來支撐觀點。
成果:產出一張「證據分類地圖」,能為自己的主張配對可靠依據。

【 第六週 | 決策平衡木:利弊權衡不翻車 】
目標:在價值拉扯中做選擇,說清楚取捨與風險。
成果:完成「利害權衡矩陣」,能口頭說出「我為何這樣選」。

第三階段|表達力:精準表達(輸出)

【 第七週 | PREP 火箭包:90 秒說服力 】
目標:把觀點—理由—例子—重申觀點串成有說服力的短講。
成果:完成一段 60–90 秒 PREP 論述錄影,同儕互評+自評表各一份。

【 第八週 | 模擬記者會:即席問答不當機 】
目標:在壓力下快速組織、聽懂問題、穩定回應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發言人實戰回合」問答紀錄,列出 3 點改進策略。

【 第九週 | 台風生成器:眼神手勢都有戲 】
目標:運用非語言(站姿、眼神、語速語調)提升表達感染力。
成果:完成「表達風格錄影+互評」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影響力動作。

第四階段|簡報力:高階輸出(成果)

【 第十週 | 一頁贏觀眾:視覺化簡報工作坊 】
目標:用少字多圖與關鍵訊息把複雜想法說清楚。
成果:完成一張「單頁視覺化簡報草圖」,可直接上台搭配口說使用。

【 第十一週 | 我的 3 分鐘 TED:內容整合衝刺 】
目標:把故事力+思辨力+表達力整合成舞台腳本。
成果:完成 3 分鐘 TED 風格演講稿(含提詞卡與排練清單)。

【 第十二週 | TED 少年論壇:登台時刻 】
目標:公開發表,讓家長看見孩子的進步與自信。
成果:完成舞台演說發表與「個人思辨成長報告」,家長現場回饋三亮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