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賴隨筆】當AI把人類搞得天翻地覆,懂得提問才是關鍵

AI的快速發展深深引發了人們的AI焦慮:我要從事的工作會不會被AI取代呢?然而我卻發現,讓我們不被AI取代的關鍵能力,早在兩年前就設計在了直覺營隊的課程裡。

營隊中的「提問課」是從二年前開始發展的,在當時,我們會讓國中生辯論「在 AI 時代中, A 職業比 B 職業更容易被取代」。也會討論到擁有怎樣的技能、才無法被 AI 給替代。當時的我和學生都天真的以為:藝術類、創造性的工作,是 AI 無法觸及的。​

結果沒過多久,最近很火的 ChatGPT、Midjourney,已經可以寫文章、畫出不輸真人的作品,雖然現在還無法完全取代社群小編、繪師 等工作,但未來真的很不好說。

到底要怎樣才可以讓自己、孩子無法被AI或是任何人取代呢?

我對「懂得提問」這個答案有 80% 以上的信心。

畢竟 ChatGPT、Midjourney 要能有產出,都得有人先對他們提出需求與問題。我才發現,原來從二年前我們把「提問課」放進職業體驗營、開始讓學生玩簡單的「辯論」,真是一項「前瞻計畫」(直覺職掘的一小步、是孩子的一大步哇!)

​在提問課裡面,學生最喜歡的是最後的「辯論比賽」,也很容易真情流露,讓我每次都很擔心有人輸了會掉眼淚,但至少也是因為他們很投入、才會激動地想把自己的立場講清楚(關於辯論比賽的故事還有很多,想看的爸爸媽媽可以留言敲碗)​

而我最喜歡的,卻是營隊一開始的「問題大爆炸」!​

我們限制學生每 3-4 個人要在 7 分鐘的時間,提出 30 個以上的問題。針對的主題有時是一篇三十字的短文、有時是一個令人困擾的事實或報導(例如:中學生沈溺於 3C 產品)、有時是令自己擔心的煩惱(例如:過夜六天營隊中最擔心的事情)。提問的方向沒有限制,問題愈多愈好!​

然後這樣的課程,我對家長、大學生、高中生、國中生都上過許多次,其中「國中生」是表現最好的!能提出最多的問題、也能提出最多「突破框架」的思考點。我就在想,會不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一份「好奇心」,還有放膽去試的「勇氣」?​

我問過很多人,在沒有寫下問題的時間、你在想什麼?大多數的大人都說,他其實腦中有湧現問題,但是覺得問得不夠好、或覺得這個問題沒有必要存在。​

是什麼扼殺了我們能制衡 AI 的武器:「提問」呢?是不鼓勵提問的教室、追逐正確解答的考試、旁人的眼光及我們自己。​

你曾有在百人以上的演講現場,勇敢舉起手、提出問題的時刻嗎?這是我小時候為自己設下的目標。高二時,我在全校同學面前提了一個問題,結果放學和社團朋友見面,被酸了幾句,大家都覺得我問了一個笨問題。回家之後我和父母分享,他們卻連同我的份,把那個酸了我的同學酸了回去(當然是私下的,沒有找對方談判)我才覺得自己是做了勇敢的事情!​

我很喜歡「問題大爆炸」這個活動,也很喜歡提問,但這項素養確實不是一簇可幾的事。​

也許在我們期待孩子(不論年紀)懂得提問之前,應該先問自己的是:「我們是否打造了一個,接受任何形式的問題被提出的環境呢?

1 則留言

  1. 好文章應該要有人留言提問呀!
    大家覺得玩海龜湯可以鼓勵平常不敢發言的人提問嗎? LOL

留言功能已關閉。

少年廣場思辨課

課程時長:每次 2 小時,共 12 堂課
課程地點:社會創新實驗中心(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)
參與對象:國中生、高中生,每 6 人成班、10 人滿班

每週學習目標與成果

第一階段|故事力:點亮自我(啟程)

【 第一週 | 三個形容詞的我:自我介紹開外掛 】
目標:把「不知道怎麼說」變成有骨架、有亮點的一分鐘自我介紹。
成果:完成「三形容詞自介故事」錄音/錄影,能自然開場、抓住注意力。
【 第二週 | 我的成長支線任務:價值觀雷達啟動 】
目標:回看生命事件,說清楚「我在乎什麼、為什麼」。
成果:完成一篇「關鍵事件反思故事」,能從因果脈絡講出自己的選擇依據。

【 第三週 | 交換靈魂的一天:同題三視角挑戰 】
目標:從家長/老師/自己的角度重述同一件事,練習同理與換位。
成果:完成「同題三視角短劇」或分鏡腳本,首次體感「理解也能贏」。

第二階段|思辨力:邏輯鋪陳(進階)

【 第四週 | 邏輯偵探社:抓出謬誤怪 】
目標:區分事實/意見/推論,識別常見邏輯謬誤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謬誤抓鬼清單」,能舉例說明 3 種以上常見謬誤。

【 第五週 | 情報局特訓:證據分類不迷航 】
目標:學會用數據、專家意見、個人例子、邏輯推理來支撐觀點。
成果:產出一張「證據分類地圖」,能為自己的主張配對可靠依據。

【 第六週 | 決策平衡木:利弊權衡不翻車 】
目標:在價值拉扯中做選擇,說清楚取捨與風險。
成果:完成「利害權衡矩陣」,能口頭說出「我為何這樣選」。

第三階段|表達力:精準表達(輸出)

【 第七週 | PREP 火箭包:90 秒說服力 】
目標:把觀點—理由—例子—重申觀點串成有說服力的短講。
成果:完成一段 60–90 秒 PREP 論述錄影,同儕互評+自評表各一份。

【 第八週 | 模擬記者會:即席問答不當機 】
目標:在壓力下快速組織、聽懂問題、穩定回應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發言人實戰回合」問答紀錄,列出 3 點改進策略。

【 第九週 | 台風生成器:眼神手勢都有戲 】
目標:運用非語言(站姿、眼神、語速語調)提升表達感染力。
成果:完成「表達風格錄影+互評」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影響力動作。

第四階段|簡報力:高階輸出(成果)

【 第十週 | 一頁贏觀眾:視覺化簡報工作坊 】
目標:用少字多圖與關鍵訊息把複雜想法說清楚。
成果:完成一張「單頁視覺化簡報草圖」,可直接上台搭配口說使用。

【 第十一週 | 我的 3 分鐘 TED:內容整合衝刺 】
目標:把故事力+思辨力+表達力整合成舞台腳本。
成果:完成 3 分鐘 TED 風格演講稿(含提詞卡與排練清單)。

【 第十二週 | TED 少年論壇:登台時刻 】
目標:公開發表,讓家長看見孩子的進步與自信。
成果:完成舞台演說發表與「個人思辨成長報告」,家長現場回饋三亮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