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賴隨筆】「青少年 vs. 家長」誰更愛滑?

每次看到國中生在滑手機時,我都會問他們

「你覺得沒有手機你可以撐多久?」

讓我很驚訝的是,大多數的孩子並沒有想像中的需要3C,甚至有人會直接誇下海口,說一個月沒有手機也沒關係(當然,也不排除這個年齡的學生因為愛面子所以講話比較浮誇。)

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,拿去問家長,也許還會發現,大人比小孩更需要手機

在家需要聯繫工作上的事、在外需要瞭解孩子回家了沒、家人吃飯了沒,休息時間也需要手機來提供休閒娛樂。難怪有的孩子也會說「我爸媽比我更愛滑。」

上週在咖啡廳工作時,隔壁桌的孩子一直在發出聲音,於是我也認真的偷聽了一下他和媽媽的對話。

小孩正在「餵巧虎吃晚餐」,然後和媽媽說等等巧虎需要洗澡,詢問有沒有把洗澡的道具帶出門,媽媽說沒有,哄著小孩說等等就回家了。整個過程來來回回超過五分鐘的時間,媽媽完全沒有正眼看過小孩,而是一直顧著滑手上的手機。接著,小孩開始哭鬧,說媽媽怎麼一直在玩手機、他也想要玩等,媽媽一樣是說回家就可以玩了,我們先吃完飯(然後這個對話無限的輪迴。)

也許媽媽真的有很重要、的工作上的事需要處理,但我在旁邊看了真的好難過。

在上時間管理課時,家長最常提到的行為問題之一,就是孩子都沈溺在3C裏頭、不知節制。然而除了管理手機的使用時間、改變手機放置的位置等理性上的分析,我始終堅信,「限制」不會是最有效的方法,是要去「創造」比手機更有意思的事--也就是人的陪伴

當每天放學以後,有同學一起打球;寫完作業之後,有爸媽陪著散步;晚上睡覺之前,有手足閒聊瑣事。當身邊有真實的、溫暖的、堅定的陪伴,滑手機也不過就是眾多選項中,沒那麼亮眼的那一個了。

這需要從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,就讓他能感受到身邊的溫度。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,在孩子想要與人接觸的時間,被用空白的等待、3C來填滿,久而久之自然也不會有所期待,在家長回過頭來想與孩子相處時,也只會得到「青春期式」的拒絕。

另外,好的陪伴是建立在傾聽之上的

如果在相處的過程中,一直感受到有人想「告訴、說服」我們、帶有目的性地與我們接觸,幾次之後也會想拒絕對方的邀約,寧願自己一個人。好的陪伴,是很純粹、不帶有任何預設立場的相處。

沒有手機可以撐多久?如果身邊能有可以分享煩惱與瑣事的家人與朋友,沒有手機也沒有關係。如果我們每天能撥出半個鐘頭,完全的放下3C、來陪伴身邊的人,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是不是也能更靠近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