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賴隨筆】上次你感受到自己正在發光🌟是多久之前的事情❓

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們似乎愈來愈容易在忙碌中迷失自己。在海量的作業、測驗當中,要為了趕上分數基準線,專注地盯著目標;在堆積如山的工作面前,也為了趕上時間截止線,得心無旁騖的咬緊牙根做事。在事情一項又一項被完成的同時,又有冒出來其他事,似乎只有會考、學測、申請入學、面試放榜、收到錄取通知信、看到網頁上自己的名字時,才終於能鬆一口氣。接著,我們開始等待旁人能對自己投以認同、甚至羨慕的眼光。

那我們自己、又去了哪裡?

在追求著具體產出時,沒有時間停下腳步、關注自己,也沒有時間在自己真正想得到成長的地方,用力的花下時間、讓自己成長。有學生跟我說,他很喜歡畫圖,我問他說,那你平時會練習嗎?他說沒有,上了國中之後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拿筆作畫了,只剩下在課本上零星的塗鴉;有朋友曾經說,他很想學習彈吉他,這一說就是二年的時間,到了現在他也依然來回地、深陷在求職與工作的苦海中。

二年前,我曾經對自己的工作很質疑。我發現剛畢業時的勇氣、自己在發光的狀態,似乎正在慢慢的消退中。於是一年半前,我有了一個很冒險又顯得很不負責任的想法。這個想法在今年九月成真,我半放下了台灣的工作和所有一步一步走過的路,跑到英國來讀研究所。離開了熟悉的環境,比起擔憂和害怕,更多的是好奇與興奮(歡迎追蹤我的英國生活記錄 IG!我把連結放在貼文下方)因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,我得重新探索、定位自己,我也再次感受到,每天閃閃發亮的生活。

夏令營有一位孩子最後和我說:
❝來到這個營隊,讓我有種「發光」的感覺。❞

第一次在外過夜、要和一大群陌生的同學合作完成很多事(煮晚餐、爬山和很多的課堂小組呈現。)對國中階段的孩子們來說,也是有別日常的挑戰。讓他們能暫時放下課業和家庭的束縛,把焦點回到自己的身上,然後,感受著正在發光的自己。

少年廣場思辨課

課程時長:每次 2 小時,共 12 堂課
課程地點:社會創新實驗中心(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)
參與對象:國中生、高中生,每 6 人成班、10 人滿班

每週學習目標與成果

第一階段|故事力:點亮自我(啟程)

【 第一週 | 三個形容詞的我:自我介紹開外掛 】
目標:把「不知道怎麼說」變成有骨架、有亮點的一分鐘自我介紹。
成果:完成「三形容詞自介故事」錄音/錄影,能自然開場、抓住注意力。
【 第二週 | 我的成長支線任務:價值觀雷達啟動 】
目標:回看生命事件,說清楚「我在乎什麼、為什麼」。
成果:完成一篇「關鍵事件反思故事」,能從因果脈絡講出自己的選擇依據。

【 第三週 | 交換靈魂的一天:同題三視角挑戰 】
目標:從家長/老師/自己的角度重述同一件事,練習同理與換位。
成果:完成「同題三視角短劇」或分鏡腳本,首次體感「理解也能贏」。

第二階段|思辨力:邏輯鋪陳(進階)

【 第四週 | 邏輯偵探社:抓出謬誤怪 】
目標:區分事實/意見/推論,識別常見邏輯謬誤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謬誤抓鬼清單」,能舉例說明 3 種以上常見謬誤。

【 第五週 | 情報局特訓:證據分類不迷航 】
目標:學會用數據、專家意見、個人例子、邏輯推理來支撐觀點。
成果:產出一張「證據分類地圖」,能為自己的主張配對可靠依據。

【 第六週 | 決策平衡木:利弊權衡不翻車 】
目標:在價值拉扯中做選擇,說清楚取捨與風險。
成果:完成「利害權衡矩陣」,能口頭說出「我為何這樣選」。

第三階段|表達力:精準表達(輸出)

【 第七週 | PREP 火箭包:90 秒說服力 】
目標:把觀點—理由—例子—重申觀點串成有說服力的短講。
成果:完成一段 60–90 秒 PREP 論述錄影,同儕互評+自評表各一份。

【 第八週 | 模擬記者會:即席問答不當機 】
目標:在壓力下快速組織、聽懂問題、穩定回應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發言人實戰回合」問答紀錄,列出 3 點改進策略。

【 第九週 | 台風生成器:眼神手勢都有戲 】
目標:運用非語言(站姿、眼神、語速語調)提升表達感染力。
成果:完成「表達風格錄影+互評」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影響力動作。

第四階段|簡報力:高階輸出(成果)

【 第十週 | 一頁贏觀眾:視覺化簡報工作坊 】
目標:用少字多圖與關鍵訊息把複雜想法說清楚。
成果:完成一張「單頁視覺化簡報草圖」,可直接上台搭配口說使用。

【 第十一週 | 我的 3 分鐘 TED:內容整合衝刺 】
目標:把故事力+思辨力+表達力整合成舞台腳本。
成果:完成 3 分鐘 TED 風格演講稿(含提詞卡與排練清單)。

【 第十二週 | TED 少年論壇:登台時刻 】
目標:公開發表,讓家長看見孩子的進步與自信。
成果:完成舞台演說發表與「個人思辨成長報告」,家長現場回饋三亮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