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賴隨筆】剛過花信年華卻想做 ❝生涯教育❞❗我們是不是瘋了❓

「2021」是我正式畢業的那年。

那年5月,全台進入三級緊戒、全面禁止實體活動。

那年6月,因為所有營隊停辦,我們做了過去被扔在一邊的線上課程、講座,也有了第一次的親子挑戰賽。把教材裝箱、寄給螢幕前面每個在家百無聊賴的孩子。

那年7月,我們也第一次在創業比賽中,拿下冠軍。

不過,很多事情不會因為付出了多少時間、多少心血,就輕易地換來多少成果。因為接著,整個台灣的營隊市場,進入了一年以上的蕭條(參考也在教育領域耕耘的其他夥伴的想法,與共同遭遇到的困境。)

即便這樣,我還是抱持著我的「理想主義精神」,一畢業就全職地投入直覺的工作,當時公司除了我,還需要負擔二位全職員工的薪資,以及兼職夥伴的費用。想當然地,結果很慘。不到半年的時間,公司的帳戶幾乎見底,冬令營的報名人數也和前一年相比,掉了一半以上。身邊的夥伴很焦慮,我也逐漸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帶著整個團隊前進❓一方面覺得自己才剛畢業,缺乏社會歷練與職場經驗;一方面也擔憂自己離孩子很遠,很難共感一線老師、家長與在教育產業工作的夥伴的困境與需求。

於是在「2022」,我用短暫卻深刻的一年時間,踏進教育的第一現場。在教學現場,我發現可以全神貫注的與孩子相處,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。也曾經想過,會不會學校才是我應該在的地方❓因為在創業的過程中,雜事的份量和「正事」不相上下。

心猿意馬的我,一邊在現場跟孩子玩,也一邊繼續做營隊、帶課程、辦活動。公司正式進入第二年,似乎還是離我們的願景、想做的事情無比的遙遠,所謂的商業模式也依然下落不明。就這樣子,來到了新創組織是否能存活、最關鍵性的第三年。

在「2023」的前二個月,有時候我會想,會不會把公司暫時收掉更好一點❓過去一年讓我感受到很多自己的不足,組織內部的夥伴也覺得,在這裡的日子缺乏成長。但從今年的三月起,我再也不敢有這樣的想法了。隨著疫情的緩和,確診再也不用隔離、到學校上課也不需要戴口罩。市場有了明顯的回溫,我們也一口氣開了十多場的營隊。甚至今年的七月份,我只有四天在「準備帶營隊」,因為其他的日子裡都「正在帶營隊」。

除了營隊,黃金圈的課程也在台中、雲林開班;在新夥伴的投入下,親子挑戰賽在六月、九月都有近百人的規模。從前許下的願望,似乎一件一件的在發生著。

這時候有夥伴問我說,「如果不需要擔心現實層面的問題,有學生、有家長、有場域,我會比較想在學校、還是和直覺職掘一起創造影響❓」我發現我一點都沒有猶豫地選擇了後者,才知道原來一直困住我的並不是想不想要、而是我不相信我能做得到。

離「2024」還剩下二個月,現在的我,很相信在過夜營隊中,孩子們留下的夜語呢喃和眼淚,能成為他們成長時的養份。也相信在親子挑戰賽,家人們在闖關時遭遇的挑戰、破關時得到的喜悅,會成為他們一起闖蕩世界的勇氣。我相信,我們不會只是相信,在明年,會能完成更多清單上的夢想。

為青少年打開通往全世界的大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