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是陪伴我走過無數段茫然的經典臺劇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裡頭,程又青在大哥和大嫂吵架時對大嫂說的話。我看過少說有五遍(頻率是從國三開始每二年看一遍!)以前對於這句話的解讀比較貼近「要珍惜身邊的人、事、物」,最近則有了新的看法。
⠀⠀⠀
因為三月有不少活動,在準備要與孩子談論「讀書的意義」的課程時,忽然也想瞭解自己國中時期的想法,於是便讀起了當時的生活札記。
在國中、高中時期,為了去到目標的校系,把每個科目都緊緊地握在手中。同時,身為完美主義者的我(確切來說是「認真主義者」),從小聽信大人說的「要認真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」,所以無論是學科、術科還是跟同學的相處,都細心照料著(國中的每年聖誕節都會寫卡片給全班同學及所有老師,偶爾還有學弟妹及偶然認識的人們。)
⠀⠀⠀
上了高中,有更多想做、該做的事,也依然力求每件事情都可以盡善盡美,美術班的作業、展覽、辯論社、讀書、交朋友和許多走著走著就碰到的事。當時爸爸常說我在「瞎忙」,現在想想確實也是,我沒有選擇,只是一味的想把所有眼前遇到的事情、都認真地做到最好。
⠀⠀⠀
不過,人的時間有限,即便可以擠出更多時間,精神也是有限的。大一的我還是一股腦地往前衝,到了大二卻開始很清楚的意識到「自己必須要學會取捨」,很難每件事情都盡善盡美,如果要培養一個專業,必然會犧牲掉另外一個學習的機會。聽起來是不證自明的事情,以前卻不是這樣想的。
⠀⠀⠀
學生時期很喜歡一個自創的比喻:如果把人生視為一個賽道,如果我同時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,那我就必須先在一個跑道跑,再換去下一個、再下一個,再回到自己原先的跑道,需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在奔跑,但是因為都是想做的事情,也是甘之如飴。
⠀⠀⠀
只是越往前跑,越發現賽道間的間隔越離越遠,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可以轉換賽道;我也沒有那麼多的體能可以一直奔跑。終於,我們還是得學習放下。
⠀⠀⠀
前陣子在狂風暴雨中騎車時,總想著要用最短的時間,來到下一個地點。但是昨天的那場雨、當我被堵在路中間時,我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:人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極限,才可以更坦然地應對生活中的所有事情,才可以摸索著邊緣、去找到突破限制的新出口。
⠀⠀⠀
去年年底,我和夥伴重新分析了直覺職掘目前的運作情況,發現了組織的問題和極限。我們航行時所使用的木筏,還不足以乘載現在上面的船員,我很擔心在下一次靠岸前,船會噗嚕噗嚕的沉下海。於是,今年開始,我們都替自己設計了另外一條新的航線,並期待把新航線所捕獲的魚、發現的風景,分享給直覺職掘的夥伴及下一個島上的孩子
⠀⠀⠀
(白話文:大家都去找一份兼職工作,學習新的經驗再回饋給組織。)也許不是最佳解方,但是是在看到極限之後、嘗試摸索邊緣繼續前進的作法。
⠀⠀⠀
還有另外一個新的轉變,跑了二年的營隊也要出現新的元素及重大變革了!(精彩的總是留給看到最後的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