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賴隨筆】我從來沒想過👧有一天可以在英國辦親子挑戰賽 ②

創辦人♡ #小賴隨筆

上一篇提到,我嘔心瀝血的商業企劃書,最後完全派不上用場(甚至沒能順利交出去。)而得到消息的當下,我以為我會很崩潰,但其實這一個月來,心境上已經發生了許多轉變,也得到了新的資訊和方向。

首先,因為我很著急著想找人幫忙,於是四處問了朋友、網路上在英國的臺灣人、所有課程的教授、所有能諮詢的學校管道,導致身邊的人都對我的「野心」和在做的事,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,也是因為這樣,我得到了其他可以申請的計畫資訊、資源共享平台或是產業連結等。

而我也用精簡化的內容,申請了在學生可以提的計畫基金,甚至進到了第二階段的面試,雖然最後也以失敗收尾(因為委員會認為,我還是不夠瞭解英國的市場,計畫也不夠貼和現實。)不過,透過第二個計畫,我知道了學校裡面專門在做公共參與的組織 WIE,也開始上他們線上、實體的免費課程,甚至申請成為組織的會員。

一來一往(其實比較是我單方面的一直試法接觸,當時也會跑去單位當志工,試著多刷存在感⋯⋯)之間,我得到了組織的會員資格,也與內部的活動負責人員取得了連繫,得到了可以在今年三月的 Festival 中,籌備活動的機會(整體又歷經了一個月的時間。)

而又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,把整個活動和我的論文計畫畫上了關聯性。於是,在不知不覺(或是後知後覺)間,親子挑戰賽以「Family Challenge Game」的名稱,在英國「出道」,還結合了我想要探討的主題「Family Collaborative Learning/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合作學習」,發展成了一個研究項目。

在與教授、WIE 組織人員討論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,我也發現了,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台灣,親子之間互相學習的活動,在學齡之後就非常少了,而這會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嶄新領域,無論是在研究、還是在實務上都是。

在臺灣有了四百人的挑戰賽之後,上週日的活動,我們也創造了接近一百人次的參與,由大人帶著孩子,一起完成了四項不同的任務。我也在有了新的身份「研究人員」之後,發現了更多不在設計之內、藏在活動之中的細節。

#下篇待續

少年廣場思辨課

課程時長:每次 2 小時,共 12 堂課
課程地點:社會創新實驗中心(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)
參與對象:國中生、高中生,每 6 人成班、10 人滿班

每週學習目標與成果

第一階段|故事力:點亮自我(啟程)

【 第一週 | 三個形容詞的我:自我介紹開外掛 】
目標:把「不知道怎麼說」變成有骨架、有亮點的一分鐘自我介紹。
成果:完成「三形容詞自介故事」錄音/錄影,能自然開場、抓住注意力。
【 第二週 | 我的成長支線任務:價值觀雷達啟動 】
目標:回看生命事件,說清楚「我在乎什麼、為什麼」。
成果:完成一篇「關鍵事件反思故事」,能從因果脈絡講出自己的選擇依據。

【 第三週 | 交換靈魂的一天:同題三視角挑戰 】
目標:從家長/老師/自己的角度重述同一件事,練習同理與換位。
成果:完成「同題三視角短劇」或分鏡腳本,首次體感「理解也能贏」。

第二階段|思辨力:邏輯鋪陳(進階)

【 第四週 | 邏輯偵探社:抓出謬誤怪 】
目標:區分事實/意見/推論,識別常見邏輯謬誤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謬誤抓鬼清單」,能舉例說明 3 種以上常見謬誤。

【 第五週 | 情報局特訓:證據分類不迷航 】
目標:學會用數據、專家意見、個人例子、邏輯推理來支撐觀點。
成果:產出一張「證據分類地圖」,能為自己的主張配對可靠依據。

【 第六週 | 決策平衡木:利弊權衡不翻車 】
目標:在價值拉扯中做選擇,說清楚取捨與風險。
成果:完成「利害權衡矩陣」,能口頭說出「我為何這樣選」。

第三階段|表達力:精準表達(輸出)

【 第七週 | PREP 火箭包:90 秒說服力 】
目標:把觀點—理由—例子—重申觀點串成有說服力的短講。
成果:完成一段 60–90 秒 PREP 論述錄影,同儕互評+自評表各一份。

【 第八週 | 模擬記者會:即席問答不當機 】
目標:在壓力下快速組織、聽懂問題、穩定回應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發言人實戰回合」問答紀錄,列出 3 點改進策略。

【 第九週 | 台風生成器:眼神手勢都有戲 】
目標:運用非語言(站姿、眼神、語速語調)提升表達感染力。
成果:完成「表達風格錄影+互評」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影響力動作。

第四階段|簡報力:高階輸出(成果)

【 第十週 | 一頁贏觀眾:視覺化簡報工作坊 】
目標:用少字多圖與關鍵訊息把複雜想法說清楚。
成果:完成一張「單頁視覺化簡報草圖」,可直接上台搭配口說使用。

【 第十一週 | 我的 3 分鐘 TED:內容整合衝刺 】
目標:把故事力+思辨力+表達力整合成舞台腳本。
成果:完成 3 分鐘 TED 風格演講稿(含提詞卡與排練清單)。

【 第十二週 | TED 少年論壇:登台時刻 】
目標:公開發表,讓家長看見孩子的進步與自信。
成果:完成舞台演說發表與「個人思辨成長報告」,家長現場回饋三亮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