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辦人♡ #小賴隨筆
上一篇提到,我嘔心瀝血的商業企劃書,最後完全派不上用場(甚至沒能順利交出去。)而得到消息的當下,我以為我會很崩潰,但其實這一個月來,心境上已經發生了許多轉變,也得到了新的資訊和方向。
首先,因為我很著急著想找人幫忙,於是四處問了朋友、網路上在英國的臺灣人、所有課程的教授、所有能諮詢的學校管道,導致身邊的人都對我的「野心」和在做的事,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,也是因為這樣,我得到了其他可以申請的計畫資訊、資源共享平台或是產業連結等。
而我也用精簡化的內容,申請了在學生可以提的計畫基金,甚至進到了第二階段的面試,雖然最後也以失敗收尾(因為委員會認為,我還是不夠瞭解英國的市場,計畫也不夠貼和現實。)不過,透過第二個計畫,我知道了學校裡面專門在做公共參與的組織 WIE,也開始上他們線上、實體的免費課程,甚至申請成為組織的會員。
一來一往(其實比較是我單方面的一直試法接觸,當時也會跑去單位當志工,試著多刷存在感⋯⋯)之間,我得到了組織的會員資格,也與內部的活動負責人員取得了連繫,得到了可以在今年三月的 Festival 中,籌備活動的機會(整體又歷經了一個月的時間。)
而又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,把整個活動和我的論文計畫畫上了關聯性。於是,在不知不覺(或是後知後覺)間,親子挑戰賽以「Family Challenge Game」的名稱,在英國「出道」,還結合了我想要探討的主題「Family Collaborative Learning/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合作學習」,發展成了一個研究項目。
在與教授、WIE 組織人員討論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,我也發現了,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台灣,親子之間互相學習的活動,在學齡之後就非常少了,而這會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嶄新領域,無論是在研究、還是在實務上都是。
在臺灣有了四百人的挑戰賽之後,上週日的活動,我們也創造了接近一百人次的參與,由大人帶著孩子,一起完成了四項不同的任務。我也在有了新的身份「研究人員」之後,發現了更多不在設計之內、藏在活動之中的細節。
#下篇待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