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賴隨筆】渴望成長的你,最不該錯過的營隊

許多人在填寫成為營隊一員的申請資料時,都會寫下「想用自己的力量來給予孩子正向的影響」、「想陪伴孩子成長」等字句。

我們可以從目標上,感覺到想參與計畫的人們對教育的熱情。不過,我一直都覺得,儘管抱持著這樣的想法,也為自己的願望付出了實際的行動;但是,這能否能真正為孩子帶來改變、讓他們有所成長,很多時候也要看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緣份(孩子來到營隊的狀態、孩子與隊輔之間的對話是否能搭上線等。)

所以在帶營隊、辦營隊的過程中,我們更著重的,其實是夥伴個人是否能從中得到「屬於自己的成長」。而不只是從孩子身上得到的感動。



也因為這樣,這三年來,我一直在調整、優化培訓課程的內容與品質。嘗試過實體、線上同步、不同步的課程,也曾經要交過許多作業(為了讓夥伴們把培訓課程的技巧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。)我們設計的課程,除了可以應用在營隊本身,也希望能提供給對教學與活動設計有興趣的夥伴,能在教育的場域中使用的模型(引導反思、活動流程設計等);或是提供給人生迷茫程度不亞於國中生的青年,可以在日常中實踐的、認識自我的方法(向自己提問、歸納學習的內容等)。

同時,在營隊現場,每日都會有屬於工人的「討論時間」。讓隊輔/助教/相官可以反思一日的經過、提出問題,再互相分享不同的做法,並思考所有做法會衍生出的問題與成效。當然,整個過程相較於「工人只是作為從旁幫忙的角色」的活動,我們的營隊很硬、會很扎實地感到辛苦。特別是在過夜營隊的場次,每天都有數不清的「偶發事件」,一下子有人生病了、一下子有孩子喊累、一下子又有人躲在房間偷玩手機。團隊夥伴們幾乎是不分晝夜的、要去面對與解決現在也無法完成設想到的問題。

不過,也是因為這樣,會有人發現了自己對教育的極限,也有人看見了沒有極限的自己;有人從中找到了軟硬兼顧的、與孩子互動的方法,也有人意識到自己對管理孩子或帶活動還可以更進步的地方;有人因為在孩子面前、挑戰了過往自己也不敢做的事情(煮飯、靠近蜜蜂與昆蟲。)也有人瞭解到其實所有的限制都是自己設下的,在營隊中認識了不同面向的自己。



於是,原本這篇文章的標題是「喜歡孩子的你和妳」最不該錯過的營隊;在我寫完之後,把它改成了「渴望挑戰」。說不定參與完營隊,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喜歡小孩,也可能澆熄了對教育的熱情。但我敢保證,如果你願意跟著我們的步伐、在營隊中不畏懼任何碰到的難關,必然可以得到人生中很寶貴的成長經驗。

少年廣場思辨課

課程時長:每次 2 小時,共 12 堂課
課程地點:社會創新實驗中心(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)
參與對象:國中生、高中生,每 6 人成班、10 人滿班

每週學習目標與成果

第一階段|故事力:點亮自我(啟程)

【 第一週 | 三個形容詞的我:自我介紹開外掛 】
目標:把「不知道怎麼說」變成有骨架、有亮點的一分鐘自我介紹。
成果:完成「三形容詞自介故事」錄音/錄影,能自然開場、抓住注意力。
【 第二週 | 我的成長支線任務:價值觀雷達啟動 】
目標:回看生命事件,說清楚「我在乎什麼、為什麼」。
成果:完成一篇「關鍵事件反思故事」,能從因果脈絡講出自己的選擇依據。

【 第三週 | 交換靈魂的一天:同題三視角挑戰 】
目標:從家長/老師/自己的角度重述同一件事,練習同理與換位。
成果:完成「同題三視角短劇」或分鏡腳本,首次體感「理解也能贏」。

第二階段|思辨力:邏輯鋪陳(進階)

【 第四週 | 邏輯偵探社:抓出謬誤怪 】
目標:區分事實/意見/推論,識別常見邏輯謬誤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謬誤抓鬼清單」,能舉例說明 3 種以上常見謬誤。

【 第五週 | 情報局特訓:證據分類不迷航 】
目標:學會用數據、專家意見、個人例子、邏輯推理來支撐觀點。
成果:產出一張「證據分類地圖」,能為自己的主張配對可靠依據。

【 第六週 | 決策平衡木:利弊權衡不翻車 】
目標:在價值拉扯中做選擇,說清楚取捨與風險。
成果:完成「利害權衡矩陣」,能口頭說出「我為何這樣選」。

第三階段|表達力:精準表達(輸出)

【 第七週 | PREP 火箭包:90 秒說服力 】
目標:把觀點—理由—例子—重申觀點串成有說服力的短講。
成果:完成一段 60–90 秒 PREP 論述錄影,同儕互評+自評表各一份。

【 第八週 | 模擬記者會:即席問答不當機 】
目標:在壓力下快速組織、聽懂問題、穩定回應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發言人實戰回合」問答紀錄,列出 3 點改進策略。

【 第九週 | 台風生成器:眼神手勢都有戲 】
目標:運用非語言(站姿、眼神、語速語調)提升表達感染力。
成果:完成「表達風格錄影+互評」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影響力動作。

第四階段|簡報力:高階輸出(成果)

【 第十週 | 一頁贏觀眾:視覺化簡報工作坊 】
目標:用少字多圖與關鍵訊息把複雜想法說清楚。
成果:完成一張「單頁視覺化簡報草圖」,可直接上台搭配口說使用。

【 第十一週 | 我的 3 分鐘 TED:內容整合衝刺 】
目標:把故事力+思辨力+表達力整合成舞台腳本。
成果:完成 3 分鐘 TED 風格演講稿(含提詞卡與排練清單)。

【 第十二週 | TED 少年論壇:登台時刻 】
目標:公開發表,讓家長看見孩子的進步與自信。
成果:完成舞台演說發表與「個人思辨成長報告」,家長現場回饋三亮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