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賴隨筆】真正的同理與溝通 👉是理解他的不理解

年底的活動很多,有 150 人規模的「親子挑戰賽」、主打深度溝通練習的「烘烘・Your Home」。線上有談自律養成、自我認識的「親職教養課」,每個週末也是至少一場的講座在進行。總是想著能不能多做點事、多帶來一點影響(又總是讓夥伴們疲於奔命。)



如果論參與人次,從 9 月到 12 月,也算累計了近三百人。

聽起來還不賴、有在進步。但是,其實每一次在課程、活動過後,我所感受到的,並不是更多的問題被解決,反而是更清晰地看見了問題的輪廓、或是有更多的問題浮現出來。



問題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面向。如果聚焦在孩子與大人的溝通,會發現長期以來的冷熱交鋒(唇槍舌戰或是冷戰對峙),讓兩方都對「有溫度的對話」失去信心與期待。如果來看家長的煩惱,孩子的3C使用,雖然是所有人都會提出的議題,但每個家庭所遇到的困難多有不同,有時是只要孩子盧,爸媽就會同意增長手機使用的時間,導致約定無效、無限上綱;有時是孩子自己也知道花太多時間玩手遊了,但當爸媽替他管理時,又會情不自禁地哭鬧、想要換回手機。

每個家庭的議題方向和深度都有不同。當我們自以為是地,覺得可以用某個流程或方法來替他們排憂解慮時,才會發現,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和入學制度、考試方法,甚至是很抽象的時間管理,都太不相同了。我們當然可以透過劃分溝通的情境、衝突的程度,去試著提供一點解釋或引導的方向,但當負責的個體聚集在一起互動時,問題的複雜程度,又是更甚一籌。

在國外會遇到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。有次和中國同學聊到了很敏感的話題。他問我說,台灣人會不會很擔心統一?我仔細的想了一下,也許最擔心的是中間的過程,族群之間的不理解、對立,最後導致了衝突。而流血的衝突,現在依然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世界上的許多角落上演著。想起來依然是很難過的事情,明明都是同一個物種,為什麼人類要自行在物種當中,又去劃分種族呢?

#解決問題前 #我們需要先認知到⋯⋯

而更多的時候,即便我們是同一個國家、甚至同一個家的人,依然充斥著很多的不理解。也許,人們應該要更早地意識到,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的去理解一個人,不管再怎麼努力。同理,也沒有人能真正的理解我們自己。但也沒有關係,因為真正的感動,也許是在我們的不同之間、努力去理解對方的心意;或是即便知道我們很不同、也不會強迫對方去同理自己的感受,願意只是單純的陪伴、支持著你我。



歲末年終,再次重新看見,許多問題赤裸的攤在陽光下,當然也有想過放棄、放下、轉身回去做我們更擅長的事。但眼前的問題,似乎也在呼喚著我們,試著抽絲剝繭、替他撥雲見日。

少年廣場思辨課

課程時長:每次 2 小時,共 12 堂課
課程地點:社會創新實驗中心(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)
參與對象:國中生、高中生,每 6 人成班、10 人滿班

每週學習目標與成果

第一階段|故事力:點亮自我(啟程)

【 第一週 | 三個形容詞的我:自我介紹開外掛 】
目標:把「不知道怎麼說」變成有骨架、有亮點的一分鐘自我介紹。
成果:完成「三形容詞自介故事」錄音/錄影,能自然開場、抓住注意力。
【 第二週 | 我的成長支線任務:價值觀雷達啟動 】
目標:回看生命事件,說清楚「我在乎什麼、為什麼」。
成果:完成一篇「關鍵事件反思故事」,能從因果脈絡講出自己的選擇依據。

【 第三週 | 交換靈魂的一天:同題三視角挑戰 】
目標:從家長/老師/自己的角度重述同一件事,練習同理與換位。
成果:完成「同題三視角短劇」或分鏡腳本,首次體感「理解也能贏」。

第二階段|思辨力:邏輯鋪陳(進階)

【 第四週 | 邏輯偵探社:抓出謬誤怪 】
目標:區分事實/意見/推論,識別常見邏輯謬誤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謬誤抓鬼清單」,能舉例說明 3 種以上常見謬誤。

【 第五週 | 情報局特訓:證據分類不迷航 】
目標:學會用數據、專家意見、個人例子、邏輯推理來支撐觀點。
成果:產出一張「證據分類地圖」,能為自己的主張配對可靠依據。

【 第六週 | 決策平衡木:利弊權衡不翻車 】
目標:在價值拉扯中做選擇,說清楚取捨與風險。
成果:完成「利害權衡矩陣」,能口頭說出「我為何這樣選」。

第三階段|表達力:精準表達(輸出)

【 第七週 | PREP 火箭包:90 秒說服力 】
目標:把觀點—理由—例子—重申觀點串成有說服力的短講。
成果:完成一段 60–90 秒 PREP 論述錄影,同儕互評+自評表各一份。

【 第八週 | 模擬記者會:即席問答不當機 】
目標:在壓力下快速組織、聽懂問題、穩定回應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發言人實戰回合」問答紀錄,列出 3 點改進策略。

【 第九週 | 台風生成器:眼神手勢都有戲 】
目標:運用非語言(站姿、眼神、語速語調)提升表達感染力。
成果:完成「表達風格錄影+互評」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影響力動作。

第四階段|簡報力:高階輸出(成果)

【 第十週 | 一頁贏觀眾:視覺化簡報工作坊 】
目標:用少字多圖與關鍵訊息把複雜想法說清楚。
成果:完成一張「單頁視覺化簡報草圖」,可直接上台搭配口說使用。

【 第十一週 | 我的 3 分鐘 TED:內容整合衝刺 】
目標:把故事力+思辨力+表達力整合成舞台腳本。
成果:完成 3 分鐘 TED 風格演講稿(含提詞卡與排練清單)。

【 第十二週 | TED 少年論壇:登台時刻 】
目標:公開發表,讓家長看見孩子的進步與自信。
成果:完成舞台演說發表與「個人思辨成長報告」,家長現場回饋三亮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