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底的活動很多,有 150 人規模的「親子挑戰賽」、主打深度溝通練習的「烘烘・Your Home」。線上有談自律養成、自我認識的「親職教養課」,每個週末也是至少一場的講座在進行。總是想著能不能多做點事、多帶來一點影響(又總是讓夥伴們疲於奔命。)
如果論參與人次,從 9 月到 12 月,也算累計了近三百人。
聽起來還不賴、有在進步。但是,其實每一次在課程、活動過後,我所感受到的,並不是更多的問題被解決,反而是更清晰地看見了問題的輪廓、或是有更多的問題浮現出來。
問題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面向。如果聚焦在孩子與大人的溝通,會發現長期以來的冷熱交鋒(唇槍舌戰或是冷戰對峙),讓兩方都對「有溫度的對話」失去信心與期待。如果來看家長的煩惱,孩子的3C使用,雖然是所有人都會提出的議題,但每個家庭所遇到的困難多有不同,有時是只要孩子盧,爸媽就會同意增長手機使用的時間,導致約定無效、無限上綱;有時是孩子自己也知道花太多時間玩手遊了,但當爸媽替他管理時,又會情不自禁地哭鬧、想要換回手機。
每個家庭的議題方向和深度都有不同。當我們自以為是地,覺得可以用某個流程或方法來替他們排憂解慮時,才會發現,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和入學制度、考試方法,甚至是很抽象的時間管理,都太不相同了。我們當然可以透過劃分溝通的情境、衝突的程度,去試著提供一點解釋或引導的方向,但當負責的個體聚集在一起互動時,問題的複雜程度,又是更甚一籌。
在國外會遇到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。有次和中國同學聊到了很敏感的話題。他問我說,台灣人會不會很擔心統一?我仔細的想了一下,也許最擔心的是中間的過程,族群之間的不理解、對立,最後導致了衝突。而流血的衝突,現在依然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世界上的許多角落上演著。想起來依然是很難過的事情,明明都是同一個物種,為什麼人類要自行在物種當中,又去劃分種族呢?
#解決問題前 #我們需要先認知到⋯⋯
而更多的時候,即便我們是同一個國家、甚至同一個家的人,依然充斥著很多的不理解。也許,人們應該要更早地意識到,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的去理解一個人,不管再怎麼努力。同理,也沒有人能真正的理解我們自己。但也沒有關係,因為真正的感動,也許是在我們的不同之間、努力去理解對方的心意;或是即便知道我們很不同、也不會強迫對方去同理自己的感受,願意只是單純的陪伴、支持著你我。
歲末年終,再次重新看見,許多問題赤裸的攤在陽光下,當然也有想過放棄、放下、轉身回去做我們更擅長的事。但眼前的問題,似乎也在呼喚著我們,試著抽絲剝繭、替他撥雲見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