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辦人♡ #小賴隨筆
最近聽到不止一場講座,企業家/創業家在被問到「怎麼把一天活出二天的精彩?有沒有時間管理的秘訣?」時,提出了「時間管理是假議題」的觀點,有人說「能量管理/儲蓄」,才是讓做事有效率的關鍵點。
這個觀點,也許正好可以用來回應這二週來,在社群上吵得沸沸揚揚的「時間表議題」。也是我短暫的出走臺灣,在英國遠距工作/上課/讀書/管理生活的半年來,最真實的感想。
從國中開始,要一邊讀書、一邊顧術科,我就一直以能在一天之中,做完/塞入愈多的事情為前進的目標。還記得國三時,在連續二天的模擬考完,隔天的 228 連假又是術科考試,當時班上有部分的同學,為了穩住術科考試,在模擬考期間請假、到畫室或在家做最後的加強。而還沒有明確目標、又不願意輕易放下任何一邊的我,總覺得自己得把一天當成二天來過,才不會把任何事情給搞砸。當時沒有人逼我,我爸反而更希望我可以選擇專注在其中一項事情,他説,我一下讀書一下又要跑畫室,經常沒有精神,看得他也很痛苦。
上了高中後,除了學科、術科,還有社團和青春時期複雜的情感糾葛,有了國中不算失敗的經驗,我更是變本加厲的、想要在有限的時間中,安排更多的事情。我用坐捷運、三餐的時候背英文單字,很累的時候在捷運上站著也可以睡著,直到把單字本掉到地上、砸到自己的腳才會醒來。放學之後也常為了社團、術科作品或展覽,留在學校直到警衛把我們趕出校門,然後在坐捷運回家的路上,繼續拿著手機回覆訊息,或打開書本繼續學習。當時的我很相信,人生是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?」而看不下去的依然是我的家人,認為我經常只是在「瞎忙」又把自己搞得很累。
就這樣子,我上了大學。但我一直認為,能讀到喜歡的學校和科系,運氣成份佔了 70% 以上,也時常覺得自己應該更努力一點。曾經為了英文檢定考試,在騎腳踏車等紅綠燈時,拿出單字來看;為了同時兼顧實習和學校的課程,在三餐時間騎車往返(把時間掐得剛剛好),然後發現壽司是很有效率的餐點之一(可以一口吞掉。)然後從畢業前開始創業,有一段時間遇到了疫情,有一段時間同時兼職做其他工作。我也逐漸發現,我做事的速度有了很明顯的長進,也可以同時兼顧很多事情。於是,從三年前開始,我有點自豪地、在直覺職掘開了一門「時間管理課」。而到了這個年齡,家人除了叫你記得照顧自己之外,通常也很少嘮叨生活上的事情了。
然而,我最得意的價值觀,卻讓我在 2022 年經歷了人生當中最險峻的風險之一。
#下篇待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