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禮拜四受邀至由 WeTeach 主辦的「2022新世代青年城市論壇」演講,談論主題是「適性揚才」。我一方面分享了直覺職掘在做的事情,一方面也分享了人生一路以來的選擇。
⠀⠀⠀
講座是線上進行的,開放觀眾利用 Sli.do 進行匿名的回饋及提問。前半段都是我一直在說話,加上二度瀕臨斷線,沒有花太多時間關注 Sli.do 上面的討論;一直到最後的 QA 時間,才發現觀眾的提問出乎意料的多,且蠻多聚焦在「如果是沒有選擇權的孩子?該如何適性探索?」
⠀⠀⠀
具體來說,即便孩子知道自己喜歡的事情、也有了想去的方向,但是「分數」及「社經地位」依然主導著他的人生,他很難真正自由的做出選擇。有位觀眾更是直接留言,說我是「有得選」的人,那如果有人「沒得選」呢?他感覺整場講座我利用「我的人生選擇」和觀眾產生的互動,都在炫耀自己有選擇權。
⠀⠀⠀
看到這段話時,心裏真是有千百萬個的想法,好想邀請這位觀眾和我暢談一個下午(如果您正巧看到這篇貼文,歡迎私訊直覺職掘的粉專!)說實在的,這半年來到過不少地方,以我中學時期及大學時期面臨的選擇題為主題,和百位以上的觀眾分享,觀眾的年齡層也很廣,從小五的孩子到五十上下的家長、教師都是,卻沒有半個人這樣真實的對我說出他們的反感。
⠀⠀⠀
一方面當然有點感到被冒犯,一方面卻也很感激,因為他提醒了我,一直以來我真正想照顧的人,除了是「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選擇權」的孩子,也還有一群「真的沒有選擇權」的孩子。
⠀⠀⠀
針對前者,每次營隊都不乏有「被家長送來」的孩子。在台中時,有個孩子在當天早上才得知自己要來營隊,當時我問他「是媽媽幫你報名這個營隊的對吧?那你有沒有跟媽媽說過你的想法(不想參與)?」他說「沒有,因為說了媽媽不會聽。」我又繼續問「那你為何不死賴著不出門?如果真的不想來的話。」他說「沒辦法啦。」
⠀⠀⠀
這二年來遇到好多孩子嘴上說著不要,行動上卻對爸媽言聽計從。也許是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真的很難達成共識(小孩和大人的想法永遠都是十萬八千里遠),也許是孩子已經習慣了被安排好的生活,忘記自己其實還有反抗的空間,就跟只被細繩綁住、卻無動於衷、也不會逃跑的大象一樣。
⠀⠀⠀
至於後者,我想談起一年前在鶯歌的尖山國中辦營隊的經驗。在去之前,很擔心孩子對學習會興致缺缺,但去之後非常驚訝,因為他們是我在直覺職掘遇過最積極、好學的一群孩子,很想趕快知道自己的形狀,也許是因為七成以上的孩子要選擇高職及五專,於是「瞭解自己的方向」對他們來說是急迫且重要的事情。不過我同時也有一個擔憂,即便知道了自己想去的方向,會不會又礙於現實、無法選擇真正想要的,那會不會不要知道還比較好?
⠀⠀⠀
關於這個問題,還需要更多的思考及行動,才能確認我現在的想法。但我一直都認為,身為一個有選擇權的人,我想做的事情、能做的事情很多,我想讓我的選擇,有辦法鼓勵到更多的孩子、在想法上及現實上都去支持他們勇敢地擇己所愛,這是我想選擇的事,期許自己能一直惦記在心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