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營隊大小4!】過夜營隊的晚上❗孩子都在玩啥呢❓

因為營隊中有一項令孩子「聞風喪膽」的規定:除了每日的報平安與手機時間(約半小時)之外,其餘時間都不可以使用手機。在體驗課程結束的晚上「可以玩啥呢❓」是工作人員們的挑戰,也是我最喜歡的環節之一。

於是,身為活動的主辦方,又是半個戲劇專業的我,趁機在晚上的時間,放進了許多俗稱「團康遊戲」的表演藝術活動。

戲劇主題的活動(比手畫腳、解開手結等),在許多人過往的經驗中,會把它分類進團康遊戲。也許是因為活動本身需要大量的與人對話,可以增進團體之間的關係、可以和同學與老師變得熟悉。也是因為這樣,有的人會很排斥所謂的「團康遊戲」,認為他們是沒有學習價值、純粹為交朋友而設計的。

而身為一個擁有國中表演藝術科教師證,並且正在英國讀戲劇教育(Drama and Theatre in Education)的碩士生。我必須得為「劇場遊戲」平反一下。

首先,劇場遊戲在本質上,確實有著大量與人互動的性質,而這個互動並不限於口語對話,很多是用肢體語言、臉部表情來與人溝通。舉例來說,在夏令營中,孩子很喜歡的「傳鑰匙」活動,台下的「觀眾」必須要仔細觀察台上的「演員」的動作與表情,來猜出誰的手中握有鑰匙。而在認真「端詳」現場的過程中,孩子無形間也會對同學有更多的認識與記憶點;像是「___喜歡用浮誇的表情與動作來掩飾自己的不安」、「平時安靜的___其實表演慾很強、台風也很穩。」

孩子們來到營隊,和家長們有著不盡相同的目標。十個人中至少有八個人,希望能在營隊中交到知心的好友。而過夜營隊在設計上,本身即創造了最佳的場域(所有人聚集在一個空間、長達好一段時間。)在劇場遊戲的催化作用下,孩子們間的感情也更快的增溫。當營隊中的孩子從陌生人成為了朋友,白天的課程與活動也會得到再一次的昇華,因為有朋友相伴,所有人都會更認真的投入其中。結論是,劇場遊戲能間接的提高營隊學習的效果。

第二,因為劇場遊戲和傳統上的課程很不同,沒有桌椅、沒有制式化的演講,屬於創造性學習的方法之一。孩子們會感覺自己在「玩」而不是「上課」,於是為了「遊戲的勝利」,不自覺、本能的投入其中,而在這個時候置入的學習內容,吸收的效果也會比單純的講述更好。

舉例來說,在營隊中「比手畫腳」的題目,會是白天有學習到的專有名詞、大家一起做過的事情(在台中場的營隊有過「龍眼」這個題目,因為當時在的場域盛產龍眼,好多天孩子們在路邊都有撿不完的龍眼,養蜂人的課也品嚐了當地的龍眼蜜。)在孩子絞盡腦汁的想著「要如何不用語言、用動作來讓同學明白自己的意思」時,他也加深了對白天課程的記憶,而且是「身體力行」的「主動」把知識點放進自己的腦袋中。雖然說「寓教於樂」是很老套的說法,但我認為用這個詞來傳達戲劇教育的精髓,再適合不過了。

劇場遊戲好玩到,每一場營隊都有孩子一直詢問還會不會有機會再玩一次。而目前我們也正在開發冬令營全新的夜間活動,設計能讓吵鬧的國中生靜下心來、不小心掉進去的「學習陷阱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