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辦人♡ #小賴隨筆
意識到自己罹患了重度的「拖延症」
知道該用什麼方法,但就是遲遲不開始
覺得想做的事情好多、時間不夠用⋯⋯
以為自己在_點前可以把事情完成,結果一看時間才發現這麼晚了!
有嘗試過寫行事曆、待辦清單,但永遠無法依照自己的計畫實行⋯⋯
孩子放學回家只知道滑手機
說好的五分鐘總是一再延後
做事都是三催四請、一點也不自律
對於作業和考試總是丟三落四、經常忘記隔天要完成的事情⋯⋯
缺乏對時間的意識,往往開始做一件事情就不知道要停下來⋯⋯
家長們抱怨孩子不會管理時間、行為失控,孩子們覺得爸媽都愛碎念、自己表現妥當;這似乎一直是二方之間不對等的認知
從三年前起,我們開始開設時間管理的課程,有過很多不同的名稱、組織結構,也有開過給孩子、家長,甚至是親子一同上課的模式。轉了一圈,有一個依然不變的結論,就是時間管理的這個議題,真的太「個人導向」了!
我們似乎很難找到一套,可以適用於每一個人的方法,同時,它也需要不斷地與孩子、家長對話,釐清目前生活的組成、令孩子感興趣的事物、能增強動機的誘因。所以,無論是番茄鐘、還是原子習慣,都僅是在提供方法,能不能被落實也是因人而異。
不過,也在轉了一圈、不斷在自己和他人身上實驗後,發現了一個好法寶——我最喜歡的「便利貼」
很多人所遇到的問題,都是事情太多、缺乏動機,或是不知道該從哪一件事情先開始⋯⋯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可以透過便利貼,一天一張,寫下每天必須完成的三件事情,完成後就畫線,沒有完成的話,可以在睡前重新謄在隔天的便利貼上。如果不喜歡用紙本的人,也可以透過手機備忘錄,或是任何電子的軟體來記錄。
他的優點是,可以讓事情最精簡化,也會因為每天能把事情劃掉、完成,而為自己驕傲!這是在做行為設計時很重要的關鍵!必須讓自己保持正向的情緒、面對各式各樣不同的經驗,把它們當作是一場實驗,因為老是覺得自己做不好,只會讓自己陷入負面的循環中,而遲遲難以進行下一次的挑戰。
開學至今快要一個月,可以試試看用「便利貼法」練習管理事情,每個禮拜再與孩子一起召開一場覆盤大會!
圖:今天某週的行事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