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營隊大小4!】帶孩子露營的竹北場營隊

假設「自己吃苦」和「看著別人吃苦」要選一個,你會選哪一個呢?

如果是我,二話不說會選前者,因為我寧可自己吃苦,也很討厭看著別人抱怨,也許聽別人抱怨對我來說是比起吃苦更大的痛苦。

竹北場是最怕被客訴的一場營隊,因為孩子要全程住在帳篷裡面,晚上只有風扇和帳篷外面的風,帳篷裡面也只有睡袋,離「餐風露宿」沒有多遠。結果在結業典禮,有媽媽跟我說,很希望我們多半一點這樣的營隊,覺得現在的孩子都過得太好了!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小公主/小王子,以後吃不了苦。

當時我內心冒出的第一個想法居然是⋯⋯

媽媽啊!乍看之下苦的是孩子,其實過程中所有老師都要費盡口舌、身體力行,才可以「治」得了孩子們。

有在家很少(據他本人的說法,是可以隨自己的心情,想做再做就好了)做家事在營隊中總是偷懶的孩子、會頂嘴的孩子(孩子直接向老師說「干你🤫事」、有人把吃不完的餐點隨意倒到花圃裡、有人把剩下的麵包放在老師的包包旁邊,一直到營隊最後一天也都沒有人願意承認。最後讓我在結業典禮「大開殺戒」,當著所有孩子與家長的面,點出了這群孩子生活禮儀上的問題(其實是誰老師們都心理有數,不過實在不想最後還要撕破臉。)

我經常和團隊的夥伴們說,請他們不要輕易的放棄。這裡指的放棄,是指很多事情,其實我們自己去做都更快,比如打掃、洗碗、整理環境等,但必須讓孩子學習自己負責任,所以不能放棄去遊說、盯著孩子把事情給做完,不能隨便就自己下去做事!

也有人說,那會不會孩子就真的不想做?他真的很累?或那是他很脆弱的時刻呢?

如果真的是,那在這個時刻,讓他自己去面對問題,也比靠著大人去面對,能帶給他更多的成長。如果事事都順心,那何來的成長呢?

有個平時還算聽話的小孩,有次把水壺忘在遠方,請老師幫忙拿,因為他剛剛腳被東西給擦傷。當時負責的老師去幫學生拿,卻被我給制止了,我跑去問孩子說,你能不能自己去拿呢?孩子說可以,就立刻起身去拿水壺了。

有一說是,面對不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做法,不用都那麼嚴格。但有時我也會想,是不是當我們對乖孩子退讓了一步,就讓他知道他其實可以更進一步?孩子之間的差異有多大?會不會其實沒那麼大?大人所做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他們,我們以為的對他好,也許對他的未來未必好,我們以為的對他不好,有可能才真的是對他的一種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