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挑戰賽精選任務】觸覺感知✋ 感官任務🪄

看見親子之間「多元互動模式」的關卡,大人與小孩需要⋯⋯
🏃 玩夜市中常見的「套圈圈」遊戲!
⭕ 嘗試丟擲不同形狀與材質的套圈圈
🎯 共同合作!將圈圈準確套進目標物
 
 
#套圈圈 是大人小孩都非常熟悉的夜市經典遊戲
然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「套圈圈實在是太難了!」
你們有沒有思考過套圈圈背後的 #科學原理❓
 
在觸覺感知的關卡中,每個隊伍都會拿到多種形狀、材質各異的圈圈,例如:圓形塑膠圈圈、正方形紙箱圈圈、圓形軟式飛盤、風火輪形軟式飛盤等。
接著,隊伍會輪流丟擲手上的圈圈,實際感受何種圈圈的準確率最高,何種圈圈的穩定度最低。體驗過程中,大家發現對稱均勻、形狀呈流線型、表面光滑的圈圈飛行路徑較穩定,也更容易成功套中目標物!(關主解釋:沒錯!這與「空氣阻力」有關!)
 
 
除此之外,家人之間更自主發展出各式各樣 #合作互助 的方式🤩
有父母從背後環抱著孩子,讓孩子以「空中飛人」的姿勢投擲圈圈;
也有手足緊緊抓住彼此的手,兩人以獨特的 pose 完成了套圈圈挑戰
 
 
為的就是,在遵守遊戲規則(雙腳不得超過起始線)的前提下,使家人投擲圈圈的手更靠近目標物一點❗
如此一來,便能套中更多的圈圈、得到更多的積分,距離彼此的 #共同目標#合作奪得大獎!)也更近了
 
這些可愛、有趣的互動,是我們在設計關卡時沒有想像到的
沒想到竟成為舉辦親子挑戰賽的「驚喜收穫」之一😊
 
❝ 套圈圈很好玩!我覺得很有成就感。❞
❝ 以前玩套圈圈時,常常丟到心很累,這個關卡讓我學到套圈圈的科學原理。❞
❝ 觀察到其他隊伍的合作方式,真是一隊比一隊有創意,一隊比一隊「挑戰極限」呀!❞
 

少年廣場思辨課

課程時長:每次 2 小時,共 12 堂課
課程地點:社會創新實驗中心(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)
參與對象:國中生、高中生,每 6 人成班、10 人滿班

每週學習目標與成果

第一階段|故事力:點亮自我(啟程)

【 第一週 | 三個形容詞的我:自我介紹開外掛 】
目標:把「不知道怎麼說」變成有骨架、有亮點的一分鐘自我介紹。
成果:完成「三形容詞自介故事」錄音/錄影,能自然開場、抓住注意力。
【 第二週 | 我的成長支線任務:價值觀雷達啟動 】
目標:回看生命事件,說清楚「我在乎什麼、為什麼」。
成果:完成一篇「關鍵事件反思故事」,能從因果脈絡講出自己的選擇依據。

【 第三週 | 交換靈魂的一天:同題三視角挑戰 】
目標:從家長/老師/自己的角度重述同一件事,練習同理與換位。
成果:完成「同題三視角短劇」或分鏡腳本,首次體感「理解也能贏」。

第二階段|思辨力:邏輯鋪陳(進階)

【 第四週 | 邏輯偵探社:抓出謬誤怪 】
目標:區分事實/意見/推論,識別常見邏輯謬誤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謬誤抓鬼清單」,能舉例說明 3 種以上常見謬誤。

【 第五週 | 情報局特訓:證據分類不迷航 】
目標:學會用數據、專家意見、個人例子、邏輯推理來支撐觀點。
成果:產出一張「證據分類地圖」,能為自己的主張配對可靠依據。

【 第六週 | 決策平衡木:利弊權衡不翻車 】
目標:在價值拉扯中做選擇,說清楚取捨與風險。
成果:完成「利害權衡矩陣」,能口頭說出「我為何這樣選」。

第三階段|表達力:精準表達(輸出)

【 第七週 | PREP 火箭包:90 秒說服力 】
目標:把觀點—理由—例子—重申觀點串成有說服力的短講。
成果:完成一段 60–90 秒 PREP 論述錄影,同儕互評+自評表各一份。

【 第八週 | 模擬記者會:即席問答不當機 】
目標:在壓力下快速組織、聽懂問題、穩定回應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發言人實戰回合」問答紀錄,列出 3 點改進策略。

【 第九週 | 台風生成器:眼神手勢都有戲 】
目標:運用非語言(站姿、眼神、語速語調)提升表達感染力。
成果:完成「表達風格錄影+互評」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影響力動作。

第四階段|簡報力:高階輸出(成果)

【 第十週 | 一頁贏觀眾:視覺化簡報工作坊 】
目標:用少字多圖與關鍵訊息把複雜想法說清楚。
成果:完成一張「單頁視覺化簡報草圖」,可直接上台搭配口說使用。

【 第十一週 | 我的 3 分鐘 TED:內容整合衝刺 】
目標:把故事力+思辨力+表達力整合成舞台腳本。
成果:完成 3 分鐘 TED 風格演講稿(含提詞卡與排練清單)。

【 第十二週 | TED 少年論壇:登台時刻 】
目標:公開發表,讓家長看見孩子的進步與自信。
成果:完成舞台演說發表與「個人思辨成長報告」,家長現場回饋三亮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