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營隊大小4】為什麼不能玩手機❓ 孩子沒在玩手機,大人也沒在閒著❗

創辦人♡ #小賴隨筆

一連帶了十場營隊,在八月底終於有了喘息的時間。當時和學生相聚、閒聊時,無意間聊到了對營隊中手機使用規範的看法,聽到了很驚人的觀點。
這位學生在 2022 年到 24 年間,前後參與了我們四次的營隊,包含了線上場、不過夜和過夜的營隊,也經歷了我們手機使用制度的迭代更新。他與我們第一次的相遇,是參與線上營隊,對於手機的使用,我們完全沒有插足的餘地;後來在實體的過夜、不過夜的營隊中,我們的作法是在上課期間不能使用,其他時間看到的話,會「勸導」孩子放下手機,除非「屢勸不聽」才會暫時代為保管(但在不過夜的營隊中,到了放學時間就會把手機歸還給孩子。)
一直到去年夏天起,手機使用的制度更為嚴苛。在過夜營隊中,只有每日三十分鐘的手機使用時間,是可以把手機拿出來玩、回覆訊息、打電話給家長。也為了公平起見,其他時間只要看見手機出現,我們會直接代為保管二十四小時,自由使用時間也只能使用手機來報平安,無法和同學進行連線對戰的遊戲。而秉持著「國中生能自我管理」的信念,也沒有設置統一的養「機」場請他們上繳自己的 3C 產品。於是,如何徹底的落實這套管理邏輯,是我們一直很苦惱的議題,也持續思考著是否有更合適的做法。
在問起參與了多次營隊的孩子,對於手機使用的看法時,我原先以為,他會因為逐漸嚴苛的規範,而有很多想抱怨的事。沒想到他卻分享到,「自己曾經有參與過其他單位的過夜營隊,因為沒有 3C 使用的規範,晚上期間同學們都在玩手機,營隊結束後也沒有多認識到其他人;但在我們的營隊中,因為無法使用手機,晚上還有大人會帶著孩子一起玩遊戲,包括桌遊、狼人殺、真心話大冒險,或是一起到戶外觀星、夜遊,同學之間建立起了很深刻的感情,也有二年前在營隊認識的朋友,至今依然持續保持著連繫。」他還補充說到,「如果可以統一把手機收走就更好了!」我問了理由,而貼心的他則說,「這樣我們就不用一直查房、沒收手機,也不用處理收走手機當下的孩子的情緒了。」
當然,我也很清楚這個孩子的想法,無法以偏概全的代表所有國中生的意願。但他的確說出了我們在手機管理規範下,期望能帶給孩子的事情——感受到現場、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溫暖。現在的孩子很常透過網路來交朋友,或是與現實中認識的朋友保持連繫。但在社群網路上很容易與人建立起關係,結束的方式卻也很簡單,而過程中,因為缺乏了實際的、面對面的觀察,孩子們也失去了能學習與人「應對進退」的技能,或對於沒有聲音和生命的文字,產生了過度解讀,甚至是陷入了社群恐慌之中。
兒盟的調查指出,社群平台的設計機制卻使80%以上的孩子出現社群恐慌(FoMO)、近50%的孩子發生社群比較(Social Comparison)。臺灣的青少年有社群帳號的平均年齡為11.3歲,且95%的孩子都有在使用社群媒體,但依然有18%的孩子「想要花更多時間在社群媒體上」,相較於國外(9%)高出二倍以上。孩子們每週花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超過35小時,主要目的為「和朋友連繫」與「追蹤朋友的動態」。但是,孩子對自我的認同,卻迷失在社群的追蹤、讚數和留言當中,衍生出影響身心健康發展的負面情緒。
 
總之,我們很希望能有機會,讓孩子暫時停止滑手機,讓他們體會到生命中其他精彩可期的時刻!也因為這樣,為孩子「打造精心時刻」成為了所有夥伴們每天的「煩惱」。在營隊的空閑時間,包含午休、晚餐之後,或是過夜營隊的睡前時間,我們會試著安排不同的遊戲,去引發孩子們的注意、讓他們能忘記包包或口袋裡的 3C,單純地享受與人相處帶來的樂趣。也有人在一開始抱著手機不放,過程中卻漸漸忘記了手機的存在,到了營隊最後一天需要使用時,才赫然發現很久沒有開機和充電了!
 
與龐大的、經過複雜設計的社群網路和手遊 PK「誰更能抓住孩子的心」,實在是令人焦慮又擔心的事⋯⋯。但在一次又一次的營隊中,我們透過了長時間的陪伴、戰勝 3C 帶給孩子的誘惑,又是多鼓舞人心的事!

少年廣場思辨課

課程時長:每次 2 小時,共 12 堂課
課程地點:社會創新實驗中心(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)
參與對象:國中生、高中生,每 6 人成班、10 人滿班

每週學習目標與成果

第一階段|故事力:點亮自我(啟程)

【 第一週 | 三個形容詞的我:自我介紹開外掛 】
目標:把「不知道怎麼說」變成有骨架、有亮點的一分鐘自我介紹。
成果:完成「三形容詞自介故事」錄音/錄影,能自然開場、抓住注意力。
【 第二週 | 我的成長支線任務:價值觀雷達啟動 】
目標:回看生命事件,說清楚「我在乎什麼、為什麼」。
成果:完成一篇「關鍵事件反思故事」,能從因果脈絡講出自己的選擇依據。

【 第三週 | 交換靈魂的一天:同題三視角挑戰 】
目標:從家長/老師/自己的角度重述同一件事,練習同理與換位。
成果:完成「同題三視角短劇」或分鏡腳本,首次體感「理解也能贏」。

第二階段|思辨力:邏輯鋪陳(進階)

【 第四週 | 邏輯偵探社:抓出謬誤怪 】
目標:區分事實/意見/推論,識別常見邏輯謬誤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謬誤抓鬼清單」,能舉例說明 3 種以上常見謬誤。

【 第五週 | 情報局特訓:證據分類不迷航 】
目標:學會用數據、專家意見、個人例子、邏輯推理來支撐觀點。
成果:產出一張「證據分類地圖」,能為自己的主張配對可靠依據。

【 第六週 | 決策平衡木:利弊權衡不翻車 】
目標:在價值拉扯中做選擇,說清楚取捨與風險。
成果:完成「利害權衡矩陣」,能口頭說出「我為何這樣選」。

第三階段|表達力:精準表達(輸出)

【 第七週 | PREP 火箭包:90 秒說服力 】
目標:把觀點—理由—例子—重申觀點串成有說服力的短講。
成果:完成一段 60–90 秒 PREP 論述錄影,同儕互評+自評表各一份。

【 第八週 | 模擬記者會:即席問答不當機 】
目標:在壓力下快速組織、聽懂問題、穩定回應。
成果:完成一次「發言人實戰回合」問答紀錄,列出 3 點改進策略。

【 第九週 | 台風生成器:眼神手勢都有戲 】
目標:運用非語言(站姿、眼神、語速語調)提升表達感染力。
成果:完成「表達風格錄影+互評」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影響力動作。

第四階段|簡報力:高階輸出(成果)

【 第十週 | 一頁贏觀眾:視覺化簡報工作坊 】
目標:用少字多圖與關鍵訊息把複雜想法說清楚。
成果:完成一張「單頁視覺化簡報草圖」,可直接上台搭配口說使用。

【 第十一週 | 我的 3 分鐘 TED:內容整合衝刺 】
目標:把故事力+思辨力+表達力整合成舞台腳本。
成果:完成 3 分鐘 TED 風格演講稿(含提詞卡與排練清單)。

【 第十二週 | TED 少年論壇:登台時刻 】
目標:公開發表,讓家長看見孩子的進步與自信。
成果:完成舞台演說發表與「個人思辨成長報告」,家長現場回饋三亮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