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賴隨筆】辦一場能陪伴孩子「看見自我」的營隊

這二年來,與朋友吃飯的話題從修課及社團,轉為投資和求職。在工作三個月到一年半間,與許多朋友討論過跳槽、轉職的念頭;大家普遍遇到的一個問題是「踏入職場前對這份工作的想像」和「正式投入得到的經驗及感受」相差很多,於是興起了離開的念頭。
⠀⠀⠀
我認為這個問題中有二個困境:
⠀⠀
一、在正式開啟一份工作前,我們很難有機會瞭解它的操作細節。

學生時期的時間很寶貴,也很難進到所有感興趣的領域實習;即便有過實習的經驗,不同的公司的同一個部門、同一個部門不同的工作崗位也會存在差異。
⠀⠀
二、在長期進入工作模式前,我們對於「自己適合的工作型態、認同的工作價值」瞭解太少
⠀⠀
還是學生時,都是大人怎麼說、我們跟著做,很少有機會可以去摸索自己喜歡的工作方式(跟人互動多一點還是跟機器互動多一點、比較喜歡聽令行事還是比較喜歡自己作主、願意經常接受挑戰還是喜歡安逸一點),於是多數的我們對於自己的思考並不多。
⠀⠀
最近有一天晚上,和朋友在路邊討論了「工作的目的」。朋友說他想不到工作的目的除了賺錢還有什麼?換言之,如果不缺錢的話根本就不需要工作吧!我覺得很有道理,不過多數人都需要錢,所以我們需要工作。
⠀⠀
但是,如果工作只是為了錢,把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用來為錢賣命,聽起來是很難過的事。先撇除投資理財及財富自由的論述,可以選擇的話,我還是很希望能擁有一份,每天早上醒來都會令人興奮的工作,一件我真心喜歡、也想為它賣命的事情。
⠀⠀⠀
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我想起二年前的願景會議,夥伴提到「即便社經地位會影響教育資源的多寡,家境不錯的孩子也不見得有豐富的探索資源。」確實,對於成天跑補習班、為學科奔命的青少年來說,生涯教育的資源是很缺乏的。
⠀⠀⠀
昨天跟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開會,他跟我分享「最近聽到很多成績好的學生,覺得成績好是一個懲罰。」因為大人和這整個社會,會用成績來評價你應該去讀怎樣的學校。從個觀點來看,其實所有的孩子都被用成績貼上了標籤,但任誰都知道,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世界上千千萬萬種人,是很荒唐的事情。
⠀⠀⠀
我們多希望,能陪伴著孩子在不同的領域摸索,在過程中引導他們「看見自己」,再去找到合適的科系及工作,然後試圖對感興趣的事物產生更多瞭解,最後再去做選擇。

釐清了這樣的目標,直覺職掘的營隊也開始有許多調整。我們在課程間挪出時間,引導孩子利用觀察及提問,反思不同的體驗帶給自己的發現及感受。另外,過去總是以職業為中心,想要抓出它的關鍵技能,讓孩子可以更真實的想像這份工作,卻陷入營隊時間有限、職業總數過少的問題;
⠀⠀⠀
有孩子在體驗完營隊中所有的職業後,覺得「我都不感興趣」,這樣的結論只讓他知道這都不是他要的,卻依然缺乏下一步的行動方向。在這個前提下,無論我們再怎麼引導孩子思考,結論也是相同的。這似乎是職業體驗營的極限了。
⠀⠀⠀
約莫是在半年前,跟夥伴們討論、重新修整營隊的目標。我們依然覺得真實的職業體驗、帶孩子踏入工作的職場是生命難得的經驗,也認為這樣的體驗如果只停留在「要不要做這份工作」就太可惜了。


⠀⠀
在無數的討論、爭執及苦思後,我們在前半年把營隊的名稱調整為「實作探索營」,並選擇以「Holland Code/何倫碼」作為營隊的基石。
⠀⠀⠀
Holland Code 興趣量表是目前在做職涯分析時普遍被使用的工具,因為他是以人格作為基礎,所以能抵擋住時代的變革。
⠀⠀
每個人都可以透過 Holland Code 找到自己最真實的樣貌,它把人格分為六種型態(每個人會同時包含這六種氣質,只是有不同的比例),每個人格會有對應到的工作項目。
⠀⠀⠀
而在一份工作裡頭,也會同時包含多個工作項目,例如:廚師需要例行性的打掃廚房、備料(Holland Code 中的「事務型」),也有需要運用創意、擺盤、設計餐點的職務(Holland Code 中的「藝術型」)。
⠀⠀⠀
於是,經過這個測驗,可以發現自己多個人格特質,再依據人格特質對應的職務,連結數個較適合我的職業。這樣的系統,正好可以呼應上面提到的目標:帶著孩子「看見自己」,也可以幫助家長釐清「叛逆的青少年」較真實的模樣。
⠀⠀⠀
但是,我們也知道一個事實:所有的心理測驗都只是假設,在孩子沒有真正體驗過、感受過、擁有過許多經驗前,他們的填答也只反射了對自己的猜想。然後我們有了新的點子:把「Holland Code 興趣量表」打造成一場「實境測驗」!
⠀⠀⠀
營隊的每堂課程,都可以對應一個 Holland Code。孩子在最後需要為體驗的項目評分,搭配著講師及觀察員的記錄,幫助他分析出自己的 Holland Code,並利用代碼連結其他相關領域,作為這場營隊之後的探索目標。目前詳細的課表已有 80%的規劃(我們依稀看見極限的突破口了!)直覺職掘也持續地朝著願景前進:希望台灣的孩子可以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思考生涯,摸索出自己的樣貌。


⠀⠀⠀
特別幸運的是,在思考營隊架構的過程中,我也一次又一次的驗證了心中的假設:直覺職掘對我來說並不只是一份工作。每天只要一有空就會想到它,每天我也因為自己在做直覺職掘感到慶幸。
⠀⠀⠀
「我認為工作的目的是創造,我想為自己跟孩子的人生打造更精彩的風景🗻」